柴可夫斯基: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之谜题与试答(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. 1 analysis)

夏尔克 发布于 2024-04-12


我也很喜欢的两台钢琴改编版

从以前,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就是我最爱的协奏曲,现场听的次数更是多,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2月的国际大师钢琴大赛,在国家音乐厅连听了两次这首曲子,非常过瘾,当时正在疫情大爆发的前夕,后来就久没进音乐厅,更让我印象深刻。



2020年2月17日于国家音乐厅

这曲子在1875年完成时,本来要交给当代著名钢琴家&作曲家尼可莱‧鲁宾斯坦(Nikolai Grigoryevich Rubinstein)首演的,但遭其强烈批评,只好交由德国著名钢琴家毕罗(Hans von Bülow),由他在美国波士顿进行首演,获得成功,鲁宾斯坦撤回他的批评,柴可夫斯基也更改作品,现行的版本若与原版比较起来,在刚开始就有差异~那非常堂皇的序奏,本来是配上钢琴梦幻的琶音伴奏,现行版却是相当强力的和弦敲击。

这个乐章开头就很吸引人,其壮阔优美犹如闪耀华丽的光芒,但又带有些俄罗斯的忧郁,让人印象深刻。请听著名俄国钢琴家的普雷特涅夫的演奏,虽然那开头法国号的向下音型,有如被管弦乐总奏鞭打了两次尴尬...才从降B小调转到关系大调降D大调(0:11),音阶也转为上升,才开始了曲子。

紧接的序奏是全曲最让人激赏的部分,听过一次大概就很难忘记,但后来似乎就消失,都不再出现了?这是音乐史上的一个谜。我原先也相信这流传已久的说法,而随着多听,发现这根本经不起考验,听听这段旋律,随着大幅度攀升有如波浪的钢琴,一开始还是下降音阶(0:15),随后则出现一个动机(0:18),它的样子是(方框部分):

基本上是从高处掉落下来,然后从导音,升半音回到主音,可称为三音动机。此动机在整个序奏以及后半频繁出现,像是(0:46),以及结尾的(0:50)。随着钢琴强调此下降音阶,做出各种华丽装饰后,这旋律又再度开始(2:23),这次第一,第二小提琴,中提琴,大提琴相隔三个八度一起奏出,更显华贵,钢琴也有如飞升般翱翔,当然三音动机还是存在,也以此做结尾(2:58),还是可一直听到(3:02)。

沉静下来,虽然钢琴里面还是有好几个三音动机,而把序奏主题打散式的断续节奏可称为第一主题(4:12),又回到刚开始的降B小调,将断续的旋律整合起来,成为更流畅的音乐(5:30),此时三音动机出现(5:42),似想转到大调,中止前面的小调,试了几次才成功,此动机已可称为第二主题了,当然地位也更加重要,那看似消失的序奏,其实隐藏在这里!随着下降音阶成上升音阶(6:37),曲子获得新的动力,第二主题舒适的发展,带有大量的三音动机,在以半音阶上升到达顶点时,出现的却是减七和弦(7:58)...一切希望被阻止,于是重头再来,上升音阶如同反抗般的跃起,却不可避免的往下走,干脆去最离谱的C大调(8:23),重新做起!

带有弱音器的弦乐重新演奏第二主题的上升音阶(8:39),以降A大调结束,应该进入发展部了,第一主题又出现(9:296),调性却有点奇怪,与第二主题交错争战,到高点一洩而下(10:30),乐章开头的下降音阶又出现(11:43),与随后的上升音阶串连是我觉得整个乐章最奇妙的部分,为什么呢?因为其形态像是开头的序奏,这段音乐犹如打开了一扇窗,让我们回望当时美丽风景,虽然此时已是E大调~与开头的降B小调差距不小,但随后转调的幅度更不小!当第一主题再现(12:28),从远系调开始,好像呼唤流浪的游子回来,只是经过钢琴激烈的喊叫清扫,仍然回不来,第二主题就出现了(13:31),稳定在降B大调(13:44)~不会吧,难道降B大调才是真命天子?

当属调F大调如旭日东昇般前进时(14:51),又是连续的半音上升,反而确立了降B小调的地位(15:22),这次可没有减七和弦了!在堂皇中带有一些犹豫,用三度转调到了降G大调,当回到纯净的C大调时真的是风云变幻(16:31),这个第二主题也变得太夸张...但接下来是传统的装饰奏,钢琴需要极致的表现,怎样夸张,也就不意外了。

那全曲开始的降B小调是否就这样投降?没有的,还是战斗到最后一刻,降B大调也必须奋战才能出头(19:57),注意尾声前那几个降G音(20:07),表示连降D大调也没有放弃~这真的是相当激烈的,老柴达到他要的降B大调做法,就是先直接挺进,又退后几小步,最后一股作气结束。

第二乐章还是由降D大调开始,降B大调暂时退让,也让气氛舒缓下来。独奏长笛的第一个乐句(主要主题),就带有三音动机(20:52),只是比较和谐的那种(上行不是半音,而是自然音阶),这样的五声音阶旋律让人想到俄国民歌,钢琴将之变形(21:20),搭配的弦乐就是小提琴下行音阶,也让人想到第一乐章开头,随后挺进到B大调,这也是第一乐章爱用的方式(22:03),长笛&竖笛&低音管组成美丽的三重奏,主要主题由法国号&长笛在上面出现(22:33),然后是竖笛&低音管,靠着钢琴降半音,又回到降B大调,优雅的两支大提琴又奏出主要主题(23:00),结束了第一部分。

第二部分转快,钢琴奏出的断续节奏(24:03),让人想到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,中提琴&大提琴奏出轻松的民歌式旋律(24:25),算是一首6/8拍的快速塔朗泰拉舞曲(据说可能来自于法国香颂Il faut samuser, danser, et rire"一个人必须享受乐趣、跳舞和欢笑"),调性是不可思议的D大调,与管乐搭配的方式极具俄罗斯风格,带有苦中作乐感,与隐藏的三音动机(24:33)...这是很有趣的,经过一个警告式的和弦(此处的大胆转调,想必令鲁宾斯坦伤脑筋),才又回到了第一部分(25:56),音乐变得更优美了,开始就由钢琴主奏,带有大量的颤音&琶音,相当梦幻。

约在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完成时的柴可夫斯基(1875)

第三乐章"热情的快板",3/4拍子,开始却是降B小调,钢琴在简短的管弦乐引子后,就奏出第一主题(27:44),但是否似曾相识?其实在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尾声,那反抗似的音形,就出现过了(7:58),只是容易被忽略~由此可知,老柴是把三个乐章做统一个处理,绝不是各自为政的。

当此主题反向时(28:22),带来了乐章的第一个高潮,转为大调,但老柴又像解构般,钢琴奏出断续节奏,这前面已出现多次,而这次带了一个非常美的,大调第二主题(28:45,据说可能来自于俄罗斯民谣「Poydu, poydu vo Tsar-Gorod"我来到首都"」。刚开始是五声音阶(或许有人觉得有中国味,与第二乐章的主要主题一样),后才加上半音,有更多的曲折。钢琴加以更抒情的重述时,出现了连续三个音的型态(29:16)~让人想到第一乐章的序奏后半,但这里...不是前两乐章的三音动机,又似乎有那么点关连,其实...这是那个三音动机的倒影,三音动机是先下来,再上去一个半音,这里则是先下来,再上去一个半音(方框部分):

为什么要弄倒反呢?大概这样才能摆脱往日纠缠, 一举到达光辉胜利的顶点吧!我们听下去就会知道。在第一主题又回来后(29:30),有几个不太一样的版本,大约有十小节,但都是为了接上把第一主题倒反的光辉段落(30:10),又是钢琴的断续节奏,就直接到第二主题(30:33),难道没有发展部,就直接再现了吗?应该说这是个回旋曲的乐章,只是有类似奏鸣曲式的第一&第二主题一再出现而已...

倒反的三音动机不断出现(30:48),再来又是一个小插段(30:57),第一主题又出来(31:06),开始了其前半的上升与后半的下降音阶的精彩合作对抗,最后好像是下降的赢(32:08)?但其实是以退为进,曲势逐渐上升,以直接坦白的转调,到了主调降B大调(32:57),第一主题幻化成功!钢琴像是庆贺一般,大量的洒花,就把第二主题转为主调降B大调(33:14),音乐史上最精彩的尾声来到,钢琴与全体管弦乐合奏,将倒反的三音动机大声宣告(33:40),如同摆脱前面的纠缠,迈向旭日东昇,在第一乐章的半音上升时,碰到的是减七和弦的阻碍,如今已全然畅通,第一主题兴奋的跃起(34:06),钢琴奏出极为精彩的下降音阶(34:14),将第一乐章开头悲苦的下降音阶全然神化,曲子就在与之对比的强大上升音阶中结束。

这乐章有两个重要特色,其一是回旋式的奏鸣曲,其二是将第二主题当作压轴,后者是以往较为少见的,也大开世人眼界,后来的拉赫曼尼诺夫,也习惯以第二主题做为自己钢琴协奏曲的最后高潮,而身为同学的史克里亚宾,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与第三号交响曲也是这样做的,都是效果斐然,大概都归功于老柴起的头。而这首"第一号钢琴协奏曲"因为太红,钢琴家争相演奏或灌录唱片,优秀版本众多,个人的第一个版本是美国钢琴家范‧克莱本,与俄国指挥家Kiril Kondrashin&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的,当年范‧克莱本正是以此首曲子夺得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大赛冠军,震惊了俄国人,也成为美国的民族英雄,非常值得纪念。后来也很喜欢阿格丽希&阿巴多在DG的版本,李希特&卡拉扬的也喜欢(也是DG),总之我很少听过有败笔的,这曲子算是不败的常胜军。

最后还是谈谈那个三音动机:这不仅是他使用,也有一位与他同月同日生的伟大作曲家布拉姆斯,用在他的第四号交响曲中,我在上一篇文章已写过很多,这是巧合,还是故意?由于这两首曲子分别是浪漫派交响曲与协奏曲演出次数名列前茅的,所以此动机看似简单,实则有大用,古典音乐就是这么有趣,除了听觉享受,还能满足深入推理的欲望,即使是这两首为人熟悉的名曲,也能挖掘出很多祕密,难怪世人的喜爱与探究,无边无尽。

文/夏尔克

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.meirimeiju.com